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官上任 (第2/6页)
封建大家长的惯性思维,并不想分家,分了家儿子媳妇儿都各自过日子,谁还理睬她个老婆子?不分家,全家人都围着她转,她说一不二多威风? 很多人家不分家,一个是太穷分不起,二是老人家怕孤独怕被遗弃,不喜欢冷清,所以非要儿孙们住一起,等二老或者父亲过世才分家。 韩永芳考虑着韩青松转业回来,户口粮油关系跟别人不一样,略复杂,比如说别人转业都是就近原则,哪里来回哪里去,户口转回自己村里。 韩青松的户口却没回来,而是在县里,但是他的粮油关系却又到了公社。 他能拿县、公社一共三份工资,同时还可以拿县、公社两份福利,比如说粮票一般机关工作人员一个月就三十斤,现在条件好一些干部可以三十六斤。 可韩青松却有44斤,是按照重体力者的标准拿的,这斤数指的是可以食用的面粉等,而不是乡下直接收获的麦子、玉米等未加工粮食。 这44斤里面是包含食用油在内的,一斤粮票有三两油,不是乡下人拿粮食换的单纯的粮票。 其他什么布票棉花票之类的韩永芳不接收所以不清楚,但是他猜测肯定也是双份或者是按照高规格来的。 比如别人一年一丈的布,他可能至少一丈五。 棉花别人两斤,他可能有三斤。 这样好的条件,第一需求肯定是盖房子。 大队借他的那两间草屋子,太破旧了,临时住住还行,要是长期住,冬天漏风冰冷,夏天大雨大风的会漏雨。 要是赶上大暴雨,还往屋里倒灌呢。 村里这会儿申请宅基地的不少,要是排队,韩青松得排到后年去。 好在他早就给申请了。 他寻思虽然韩青松户口在县里,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带着全家去县里。 一是他的正职在公社,县里不可能给他分房,不分房就意味着他只是挂职,不必日常上班。 二是林岚和孩子的户口是绝对去不了县里,除非韩青松以后转正,变成县公安局局长,分了房子,那有可能。 这时候农转非非常困难,毕竟城里还年年往农村下放插队知青呢。本身城市的工作岗位就紧缺,自然不会随便让农业户口进驻城市,除非有大贡献或者不得不进驻的理由。 所以,他觉得韩青松是必须在村里盖房子的。 果不其然,让他算到了。 韩青松看了看,感激道:“多谢大爷。我叫孩子娘来挑。” 韩永芳微微一笑,“拿回去,家去好好挑挑。” 韩青松顺便还跟大队借了两块电池,然后拿着电池和大厚本子回家找林岚。 林岚的褥子也缝得差不多,看见他抱着本大书回来还纳闷呢,“这是什么?” 韩青松把本子放在炕上,去一边把收音机电池换上,“给你挑。” 林岚看了一眼,惊喜交加:“挑宅基地?” 韩青松眉毛扬了扬,她居然一下子就看出是宅基地。 林岚顿时眼睛拔不出来,趴在那里这样看那样看,“咱们去哪里盖好呢?就在大队边上?还是去村后头?村东头是不是更好,挨着学校近上学方便。要不就村西头?挨着自留地近,种菜浇菜方便……” 韩青松看她趴在那里,剪得参差不齐的头发洗得很柔顺,泛着柔和的光芒,鬼使神差的,他伸手摸了摸。 林岚啊了一声,“怎么?” 韩青松立刻把手撤回,“你头上沾了碎草。” 她看着韩青松脸色泛起可疑的红色,笑道:“没事,整天钻草垛。” 家里没有草棚子,草垛被雨淋过外面的湿漉漉的,只能从里面掏干的烧。 她看了一会儿,拿不定主意,“要不等孩子回来一起挑?” 韩青松觉得挑宅基地跟孩子什么关系,她决定不就好了?不过还是点点头,“中。” 林岚就喜滋滋地放下,继续缝褥子,已经收尾。 韩青松出去院子里看看,盖房子准备了材料,也得等秋收以后,差不多九月十月。 他家盖房子,现在不缺钱,人工也好说,花钱请几个大工,队长领着人顶多三四天的事儿。 最难的是准备材料,要慢慢来。 他在院子里观察一下,选定南墙靠着茅房的位置,要盖一个草棚子,这样柴火就可以放进去,不怕下雨。 自行车、下地的家什儿也可以放进去,屋里已经放不下,放在外面风吹日晒雨淋容易烂。 草棚子搭建起来容易得多,借着南墙,对面垒一道土墙,用一些不能当檩子的弯曲木棍支起来,上面覆盖茅草、芦苇等即可。 韩青松先去准备材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