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5节 (第3/3页)
适的孩子,等到黄道吉日,咱们村的私塾便可以正式上课了!” 他说完,一旁认真听着的乡亲们便控制不住地发出了激动的吼声,周前正带着笑容看着乡亲们欣喜若狂,突然听到有人问道:“里正,县太爷说挑选合适的孩子?咋的还要挑选啊?之前不是说都可以上课的吗?难道县太爷反悔了?” 这人一问,也有其他人被他的话吸引了注意力,连忙附和道:“富贵说的对。里正,咋还挑选啊?还有,合适的孩子,又是什么意思啊?难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进私塾读书吗?” “这” 周前也有些为难。 林仕说的这句话,他原本只想着孩子们有读书的最佳年龄,而这最佳年龄也普遍是在六七岁以上。他是想着从村里的娃娃们挑出来六岁到九岁这个年龄段的,然而这会儿村民们一问,他才发现,自己没能理解林仕的意思,他也不敢乱编,一时便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而见他一直没能给出答案,有些性子急的村民便急道:“难道真的不是所有的娃娃都能读书吗?县太爷这不是骗咱们吗!” 周前连忙瞪了说着话的村民一眼,正要说什么,却听一旁周五郎小声对他道:“爹,不如你问问慧娘知不知道?县太爷是她亲哥哥,她懂得又多,不是还有人说在村里办私塾最开始就是她提出来的吗?” 周五郎的话提醒了周前,他在人群里找了一圈,总算是找到了林慧娘,便连忙高声道:“慧丫头,你哥这话,你能懂是什么意思吗?” 猝不及防被点到名,人群中的林慧娘愣了愣。 她回过神来,说道:“我想我哥的意思是,把村里的孩子们分成不同的年龄段。” “毕竟村里没念过书的孩子太多了,年纪也有大有小,而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另外如果让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也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影响。夫子们也带不过来那么多的学生。” “所以我觉得,我哥应该是想把孩子们按照年龄大小分成两个班,年纪小的在一起,年纪较大的在一起,由夫子们分开来教。不是说有的孩子不能读书。” 听了她的话,方才还疑惑的村民们总算是明白了,他们不懂林慧娘说的话,但因为她弄出了豆芽儿,让村民们赚了不少钱的缘故,村民们都发自内心地信服她。听了林慧娘的话,他们便齐声夸起来她和林仕想得周到。 第二二八章 里正周前的求助(一更) 从林慧娘这儿得到了林仕那句话的意思,周前便开始准备起来了。 村里的孩子说少也不少,年龄也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能到私塾去念书的。周前叫上自己的儿子,拿着纸笔便开始在村里一户户人家走访起来即使他是里正,也不可能完全清楚村里有哪些人家的孩子是在适合读书的年龄范围内的。 这个活儿说简单简单,说麻烦也有几分麻烦,周前做好总归是用了两天半的时间。 林仕让人选好了黄道吉日,便派人来大林村告诉了周前一声,他原本还想让人到林家,告知赵氏等人他到私塾开课时回家一趟,但为了不打草惊蛇,给云慕琤更多的准备时间,他便将这话按了回去。 他选的黄道吉日在七天后,是三月初三。也正是因为如此,周前记录村里孩子的年龄时才没有太过抓紧。 他与几个儿子将村里所有的人家都走了一遍,家里有孩子的,便多待上一会儿,将孩子几个、年龄几何记好这才离开,若是家里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便也看孩子的父母适合态度记上一笔。 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家孩子这么大了,已经能干很多活儿了,若是送去私塾念书,会让家里多很多活儿,那就不记;若是父母觉得孩子能认几个字总归是好的,家里也不缺这么个人干活儿,那便记在纸上,到时分好了,再来通知这家的人。 等两天半后父子几人回到家里一碰头,这才发现村里的孩子其实不少,足足有八十多人。 在八十多个孩子里头,最小的三岁多些不到四岁,最大的一个则是有了十五岁。按着他的年纪来说,其实家里的父母已经可以帮他相看姑娘准备婚事了。但他是家里幼子,父母兄嫂也都是开明和气的,觉得他能送到私塾认上几个字,等回头镇上哪家铺子里招伙计,他被招上的可能性就大了些。况且家里的人口多,干活儿也不缺这么个半大孩子。 然而像这家人这般和气开明的到底少,更多的还是觉得孩子这么大了,不舍得地里少了这么个劳动力,因此十一二岁往上的孩子,有意被家人送来读书的,仅仅只有二十个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