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红楼之贾敏很嚣张_58 (第4/4页)
林竧洗三那日贾敏说的话,有些自知之明的尽皆把心思收了起来,今日提的人却不多。 却说琼林宴后,林硕封了翰林院修撰,为陈韫请了六品安人。如今林硕却没得当初林如海越过庶吉士书写圣旨的体面了,景和帝心想:林如海权倾朝野,若是再有个儿子书写圣旨,第一个得知圣意,谁还能抗衡这父子俩?因而林硕不过做些起草诰敕之事。 又说自从林如海回京之后,两淮盐运提上来的一成盐税又逐年减少几分,到如今又回到林如海上任前一般,有些年份还略有不如。这也罢了,去岁的两淮盐运使还死在了任上,因而今年派这样的肥差,还有官员意欲推迟不就的,不过圣命难违,自去接任罢了。 又说江南分守道一职,也是林如海进京之后,新委之人并不胜任。只按林如海往年规矩,年年冬季加固河防,便可保一方百姓平安。却因分守道玩忽职守,麻痹大意,加固河防时偷工减料,因而去岁江南又遭水患。国之粮仓的江南去岁不但不能为国分忧,反而要户部划拨钱粮赈灾,也让景和帝大是不满。 原来林如海和程昱先后回京,江南官员又唯甄应嘉马首是瞻了。至于前任两淮盐运使,只说因水土不服,一病没了,景和帝想到他离京之时康健得很,加之十分有才,并不信这样说法。至于分守道,也是被甄应嘉笼络到手,不过是担着职位罢了,只怕行的皆是甄应嘉的意思。 想到此处,景和帝就有整顿江南官场的意思,只江南虽然富庶,到底离京太远,景和帝鞭长莫及。加之江南世家根基又深,竟是轻易不好动得。因而景和帝又宣了林如海面圣商议。 林如海听了景和帝之忧,坦言:甄应嘉在江南一向跋扈,只手遮天。自己在江南那几年,他也没少给自己下绊子,圣人所派官员虽然才干悠长,到底初到江南人单势孤,倒是一个不查,便容易遭甄应嘉的道。 景和帝又问,以卿家之计,该当如何。 林如海答到:这却要看圣人决心。 景和帝听了笑道:“以林卿家看来,朕要下怎样的决心呢?” 林如海正容答道:“启禀圣上,据微臣所知,甄应嘉甄大人因祖上功高,这些年又久居江南,经营颇深,没少做违法乱纪的事。虽然圣人不治他罪,并非圣人不查,乃是圣上仁慈,顾念他祖上旧情。只天下子民皆是圣人的子民,甄大人若是因一己之私,伤到圣人的其他子民,却另当别论。 如今甄大人只仗祖上余荫,他本人于国并无大的功绩,不足以抵他犯下之罪。他在江南骄奢淫逸,视圣人的其他子民为草芥。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圣人治他,非但不会有人说圣人刻薄寡恩,还会称赞圣人圣明,视天下子民皆为一般,并不因谁祖上之德偏袒谁。因此四海用户,岂不是好?” 景和帝自然也知道为今之计,便是将甄应嘉连根拔起。只等闲官员去江南,只怕斗不过甄应嘉,因而他又想派林如海做钦差,前去一趟。 林如海听了景和帝意思,答道:圣人有命,微臣自当万死不辞,只是甄家百年望族,京中线报不知凡几。若是微臣动身,甄家得了密报有所准备,反而不美。圣人不若派个就算前去江南,也不会有人起疑的人前去,出其不意,只怕还有奇效。 景和帝听了有理,且他知道白家就在江南,派林如海前去虽然是好,他自己也有顾虑。因而摆手让林如海退下,自己再择人选。 景和帝想着林如海说“就算前去江南,也不会有人起疑”一句时,声调微微提高,抚掌一拍道:“对啊,朕怎么没想到?”于是派人去宣三皇子进宫。 三皇子本就是闲散王爷一个,酷爱游山玩水,差他去办此事,只怕能瞒过甄家京中线报。三皇子得此差事,点了兵马即刻南下,景和帝许他特权,代表圣人,可先斩后奏。又过了半月,御史才一道奏折弹劾甄应嘉之罪。 到底是先祖有过为国出国大力的世家,若是不明不白的抄家,不知道惹得多少豪门望族寒心,只怕闹得人心惶惶。因而必要的弹劾程序还是要走的,但因三皇子已经启程半月,甄家就算有眼线传递消息,甄家只怕也应对不及,必是一击而中。朝中众人,有些明白的,联想半月前三皇子南下,也知道这次圣人下了决心,因而不敢插手此事。